
<
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,书名叫《家人的使用说明书》,作者是日本脑科学家黑川尹保子,译者为何伊文。 今天就摘录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。
有男人味,会做家务,会讲甜言蜜语,还能砍树盖房、组装汽车,对妻子以外的女人全都不屑一顾,对小动物很温柔,虫子都不舍得杀一只,却(奇迹般地)能够保家卫国……如果妻子坚信这种无懈可击、浑身优点的男性是真实存在的,自然会对干啥啥不行的丈夫怒火中烧。
各科成绩优秀,运动细胞发达,乐器也玩得不错,内务整理得干干净净,彬彬有礼,天资聪颖,胆大心细,待人慷慨,性格坚毅,还是从不会惹人嫉妒的俊男靓女……一旦深信世上有如此优秀的孩子存在,自家孩子要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,谁能忍住不好好教训一番呢?
如果将这番话随便讲给某人听,对方的第一反应多半会是笑出声来,然后回复一句:“这怎会是呢?差不多就行了。”
人生没有不用付出代价的事。一味地消除这边的风险,那边的风险便会纷至沓来。不论是紫外线还是胆固醇,都不可能被完全清除。
举个例子,我们所知道的理科天才中,有相当一部分人绝对没好好拾掇自己的意识,是因为他们脑中的“虚拟世界”太过活跃,无法与眼前的现实世界融合,从而无法达到虚拟与现实的平衡。
太过沉迷于脑海中的事物,就会在认清现实事物上花费更长的时间,无法利索地完成日常小事,最终结果就是东西用完乱放、衣服脱了乱丢、事情做到一半就撒手不管。
不管是“任务”还是“物品”,总之就是没办法厘清——这就是一些理性思维活跃的大脑的典型特征。
如果拼命想把这样的孩子培养得彬彬有礼、一尘不染,或许一个潜在的天才少年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;但若连正常的社会生活都无法适应,则根本算不上是长大成人了。
父母需要把握好以上两种风险的尺度,如果盲目坚信没有损失、只有获益的“完美主义”,只会招致不幸。
所以,当看到自家小孩没办法把自己拾掇得井井有条时,不如就将其当作孩子的个性来看待吧!
换个角度想想——“我家小孩可是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呢!”不是同样令人欣喜吗?
丈夫和妻子、上司和部下,在面对以上问题时也是如此。如果对方改掉了“稀里糊涂”“磨磨蹭蹭”“做一半就撒手”等小毛病,某一些程度上,他们的个性也会消失,你爱这个人的理由(不拘小节、想象力丰富、有毅力等)便也随之消失了。
换句话说,即便努力改正这些小毛病,也只会徒劳无功,而“试图修正小毛病”这一行为正是“家庭压力”的主要来源。
“已经说了多少次了,为什么总是乱放东西?”生这种气毫无意义——因为肇事者也不清楚自己为何会这样啊。
所以说,但凡遇到这一种情况,不如问问对方是否有什么困难,如果提醒多次都改不了的话,就要考虑是不是应该换个方式来应对了。
就在昨天,我家刚巧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。儿子把西服脱下来,随手就放在衣帽间门口的走廊上,这一幕刚巧被我丈夫看见了。丈夫当场就发火了,唐僧念经一样叨叨着:“说了多少次了,不要随便扔在这儿,要挂上、挂上!这臭毛病怎么老是改不掉呢?不管有什么急事,都必须先把衣服挂在衣架上!”
儿子当时正在厨房里跟我一起准备晚饭。听到这话,我拔高音量对丈夫说:“你也是的。吃了多少年你儿子做的饭了,就一件衣服而已,帮他挂起来又能费多少力气?” “这是两码事!我说的是修养问题。”丈夫当场反驳。
就这样,每次他路过衣帽间走廊看到这幅光景,火气就会慢慢的大。见此情形,我便悄悄替儿子把衣服挂上,还麻利地喷了点杀菌除皱喷雾——完成这些也就花了不到半分钟。
有些主妇看到丈夫胡乱脱掉衣服之后,也不翻个面就直接丢进洗衣机,真的会很火大,于是来找我抱怨。
对此我往往都会提议:“放弃吧,这都是大脑的习惯,不好改的,不如你自己上手处理来得更快。”
通常主妇们都会对我这种观点表示惊讶:“凭什么我来替他做?把脏衣服从洗衣机里掏出来再翻个面,你知道有多费劲吗?”
还有个朋友跟我说,家里的烧水壶是个尺寸很小的茶壶,她丈夫烧水时总会把水洒得到处都是。每次看到丈夫笨手笨脚、粗枝大叶的样子,她就忍不住心里一梗。
我帮她分析:“要是你老公真的用不好小茶壶,不如干脆换成高中橄榄球部里用的那种大号茶壶怎么样?”
如果你的家人也常因为同一件事反复发火,与其改掉家人的所谓“毛病”,不如另辟蹊径,换种方式看待这些小习惯,这样会轻松得多。
脑海中被“明明能做到,偏偏不努力”这样的念头占据着,自然而然会很生气,进而强迫对方一定要按照自己提出的标准来行事;而早早接受对方根本没办法达标的现实,就能很快找到其他方法来适应现状。
上一篇:贺名播幽燕